发布时间:2022-09-30 阅读:1040次 作者:sinocalci
8月27日,2022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贺克斌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现阶段中国肩负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重任务,这些任务与“双碳”战略高度契合,后者对前者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并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贺克斌院士以过去一段时间社会大众关心的PM2.5治理为例阐述了减污与降碳的协同效益。他指出,PM2.5治理经历了传统控制、前体物总量控制、浓度的质量控制三个阶段,大气中PM2.5浓度相应呈现了浓度上升减缓,浓度高位稳定和浓度明显降低三阶段治理效果。到了2020年,全国的PM2.5浓度已经下降到平均33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但是相对于世卫组织的要求,还有6-7倍的差距,未来怎么样进一步改善,必须要靠跟“双碳”行动的结合,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排任务,对此,贺克斌院士认为,中国大概要从五个方面实现约100亿吨的减碳任务:一是资源增效减碳;二是能源结构降碳;三是地质空间存碳;四是生态系统固碳;五是在政策引导下市场机制的融碳。总之,通过五碳并举,推进100亿吨减碳任务的完成。
“双碳”目标不仅会带动生态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竞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贺克斌院士强调,“双碳”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并开启了新一轮产业竞争。“双碳”目标对中国未来40年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双碳”目标的实现,仍需克服许多挑战。
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
从欧洲专利局和国际能源署共同发布的《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的趋势报告》可以看到,低碳能源技术的专利量,欧盟、美国、日本排在前列,中国在风、光发电的综合成本上,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在国际专利的申请和保护上还需要奋进直追。这是未来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上,需要努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次-新能源产业的供应链
未来的风、光电大规模使用,对于一些关键材料,特别是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的需求是会大规模增加。这样的话,关键材料会产生供应量的不足的问题。将会倒逼中国和世界各国在循环利用,或者是替代新材料的这些创新层面,想办法去解决。否则,未来可能会被卡在某一个地方,影响大规模稳定使用这个目标的实现。
再次-是气候和环境协同治理方面的问题
双碳是非常复杂的治理体系,从微观角度看,需要实现数据支撑下的标准体系、市场机制、政策体系、法规建设等等,从微观、中观、宏观上,有大量的问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定量的分析工具和数据库的支撑来完成。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把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定量化系统化地做到最佳的平衡。
贺克斌院士认为,影响中国过去40年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改革开放,影响中国未来发展40年的关键因素,很可能是“双碳”行动。但这迫切需要技术的完善、研发和创新。“需要几茬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复合型的”。他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也是未来“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内容转自:网易财经智库